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乡下人进城记(之一)

前言:作为一个从未出过国的人,我承认自己是个土包子,也一直期待能走出国门看一看,增长见闻,体会不同的生活。今年中秋前后,我们和江老大两家一行6人到香港旅游。虽然香港早已回归中国,但实际上仍是回而不归,所以虽然不能算走出国门,至少也可以算是进城了。

我这几天一直在犹豫到底要怎么写,是按印象写还是按行程写呢?如果前者,往往散乱,如果后者,失于流水。现在想想,还是按行程写吧,毕竟是游记,多我这篇也无妨。

正文开始,因为老婆签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口岸自行过关,当然,票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直飞的话大约要2K以上,贵1倍有余。 后来我在香港时听说东航飞香港的班机忽然取消,真让人感到在国内的某些地方,再有钱也是孙子。(google了一下,原来该航班本应9月20日飞,推迟到21号,然后到了香港不能降落,飞去海口,然后号称回上海,结果又飞去厦门。晕死了!)

飞机照例晚点,下来之后坐大巴到罗湖火车站,下车拿行李时遭遇小偷,深圳真是名不虚传。贵重物品全在包里,好在及时发现,从此养成在深圳就把包放前面的习惯。过关倒没太多的话好说,就是排队。还抽空发了几个推。

一过深圳河,手机就没信号了。

到香港这边,先去买八达通卡,成人150,小童70。然后坐港铁,车上人不算多。我们订的酒店是港岛天后站的铜锣湾海景酒店,所以我们要转三次地铁。在太子转车时,乡下人特性体现,不知道港铁共有上下三层,从车上下来后(在第二层)找不到该转的线(在第三层),只好走向出口(第一层),仍找不到。问过客务中心才知道还有第三层。继续坐车。在港岛线,乡下人特性又一次体现,发觉这里的车门一会左边开一会右边开,站在车上无所适从。直到两天以后才发现,原来车门上有提示灯,指示下一站在本侧还是另一侧开门。

在上海坐地铁是根据几号线来找路,例如2号线,到了2号线再看是往哪个方向,去张江高科还是去徐泾东。在香港则不指示地铁线路名称,而是直接以终点站方向提示站台。上海地铁2号线用香港港铁的标志法就是张江高科1和徐泾东2,我的出行攻略是按上海这边的标志法记录的,结果下来以后还要现找该向哪个站台走。

坐香港港铁直接体会到地铁设计的人性化,例如转车,港铁有的两条线路转车只需要下车后走到对面站台即可转车,省下许多上楼下楼的时间。上海的则是一条线一个站台,坐回头车很近,换乘要走好远。但实际上下车就坐回头车的人比换乘的人少之又少,节省更多的人的时间不是更好吗?

其实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上海地铁的世纪大道站是一个枢纽站,大约有4条线路可以换乘,除了前面说的要上上下下好几次楼梯之外,前一段时间开始,因为人太多,地铁站里专门把几个通道完全隔开,结果同一次车上下来的人哪怕是要转另一个同次车,也会因为下车门不同而走不同的通道,到达站台的时间也不同。这就是一个奇怪的思维方式,用浪费一部分人的时间的方式来解决地铁拥挤运力不足的问题。

从港铁来看,车很旧,但很整洁。地铁站里的广告在宣传进地铁后不要吃东西,地铁上也真的没有人吃东西。宝宝在后来的几天回来路上有时闹着要吃,我们给她指一指地铁里的标志,她也能看懂,不再闹。我们那几天坐的地铁,人都不多,哪怕是空车,也没有人抢座位。车很多很空,人不算多,速度又很快,座位的供求关系并不象上海地铁那么紧张。有时候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港铁的其它设施也很旧,但很实用,例如地铁会有指示牌提醒带大件行李的人坐地梯而不是坐扶梯,地铁站出口闸机虽然少,但还是有专门为儿童老人和带行李里的人走的特别宽的闸机。还有专门为轮椅人士上下楼梯的设备,最重要的,它不是摆设而是可用的。

出了地铁就是酒店,我们住在30层,靠最边上,很安静,可惜是靠山的那一面,海景是看不到了。

到酒店已经是下午4点多,附近正好是维多利亚公园。我今天看文章才知道,原来每年六四,香港的追思大会就是在这个公园里举行的。可惜我当时并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就在那个大草坪上。 到公园里,我最高兴的是找到了香港政府提供的免费Wifi,立刻上网发推定位,可惜我当时还不会发照片,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失败!之后的几天里,我基本上都会来公园上一次网,实在是离酒店太近了,很方便。酒店里倒是没有免费WIFI,偶尔搜到过一两个,但很快就断线。

我们订的是大床房,面积不算大,设施很齐全。只是冰箱效果不好,我放在里面的冰淇淋到第二天根本没法吃。

语言方面,在港铁和工作人员说普通话完全没有问题,对方都能听懂和回答。酒店前台的则不然,有的可以说,有的只能听懂,有的听都只能勉强听懂。在餐厅吃饭,绝大多数服务员都能听懂普通话,哪怕年纪很大的人,即使不能说也会听,还有很多人说得也不错,一点点口音而已。我这次去,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多谢”和“洗手间系边度”。

(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