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5日星期三

我一定会推荐的书之二

小时候对于读书没太多想法,只要故事精彩,什么书都读。所以就四大名著来说,我最不喜欢的反而是《红楼梦》。与其他三本相比,也就是与神仙妖怪、杀人放火以及南征北战相比,一个大家族里的琐碎事件又算得了什么?

在读过三部半名著(红楼梦我似乎到初中才全部读完)之后,再读其它中国古典小说,很难找到惊喜。封神演义里印象较深的是哪咤,因为动画片有个哪咤闹海,以此为基础我依稀记得前后故事;聊斋志异里要么是稀奇古怪的小故事,要么是些苦哈哈的悲情戏;三言二拍里的故事算精彩,但只能说是中篇小说集。东周列国志算是唯一惊喜,我读了又读,读了又读。

在我读书成长的年代,读课文需要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不知现在如何。段落大意好说,中心思想非常让人头痛,直到初中快毕业,我才能熟练掌握“本文作者通过描述...,表达了...,抒发了...,控诉了...,批判了....”这样的八股短文写作。这种教学训练的直接恶果就是在介绍文学作品时会先入为主地给它定性,例如介绍红楼梦则一定会说揭露腐朽生活,批判封建社会黑暗之类的话。哪有这许多的意义?发掘意义的事情交给专家学者去做吧,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故事精彩语言优美。

就中国古典小说而言,我首先推荐《西游记》,故事好看自不用说,其中的诗词赞写得也非常精彩。小时候读西游记,遇到诗词都跳过,重读时仔细读一下,还是颇值得琢磨的。《红楼梦》当然很好,只是被解读得太多,想单纯地将它作为一部小说来读已经很困难了。另外如果想读《东周列国志》的话,最好不要理会书中穿插的评论和评诗,很煞风景,单纯看各个小故事就好。

最后多说一句:小说不是历史,小说事件不是历史事件,小说人物更不是历史人物,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不察。

2009喜事连连之二

今天马尔蒂尼得了一个千金~哈哈,俺家小宝宝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啦~

恭喜恭喜!

2009年4月8日星期三

斗地主

很久没斗地主了。上次和两位老大斗,承蒙他们手下留情,我只输了一点儿。

于是下载了联众大厅,注册了一个新帐号开始斗地主,有一个老发现和一个新发现。

老发现就是分数规律依然有效,就是一开始就输成负分,然后扳成正分,正分再向上涨一点点,然后狂输成负分,保持负分状态直到放弃该帐号。

新发现是自己目前心态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打牌比以前还沉不住气。明知不该叫分的牌还是会叫,明知不该炸的牌还是会炸。

好在现在算牌成了习惯,但算得不精,属于比较初级地算大牌阶段,对算牌型一无所知。所以输多赢少也很正常。

现在联众出牌时间大概是30秒,超过即自动托管,什么牌都不要。我因此有两次地主没打成,都是手上有两个炸弹的情况下啊~损失了好多分~惨~~~

好吧,我承认:其实是我老了,反应慢才输的。

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我的遗嘱

别担心,我不是要自杀。:P

不知别人是否和我一样在青春期有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仔细想了想,自己起码应该活到20岁再考虑是否继续活下去,否则人生也太过糊涂,而且生命以1字头结束似乎太快了点儿~这样想之后,自杀的念头再也没有起过。是啊,人生快乐的事情不少,就别再跟自己做对了。

说起遗嘱,自然离不开死亡这个话题。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死亡事件是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文理科分班后原来班上的一位同学忽然急病身亡,写进史书上的话,就是“暴疾,卒”。她家就住在医院对面,头一天不舒服请假在家休息,第二天情况转急送到医院就不行了。而且,到底病因是什么还是查不清楚。追悼会回来好几天都在想关于死亡的问题。只不过,一个天天上学按部就班的10几岁学生,能思考出什么深刻的内容来呢?只能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慢慢淡忘。

前两年倒是接连得知两三个网友去世,只是都没见过面,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讶异之后感慨一下人生无常罢了。

谈起死亡自然也免不了谈谈眼泪。我小时候爱哭,眼泪说来就来,但仔细想想,是胆小而已,心肠却很硬。胆小而心硬,这就是小时候的我。长大之后看电影电视读小说,倒有过忽然感动而落泪的时候,所以我说人越老心越软。当我奶奶、外公及外婆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哭。外公去世时我已经30多岁,按说已到心软的时候,而且就在他去世前一周还回武汉去看过他,可我也没有哭。也许这跟我不善于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关,也许就只是心硬。

我总觉得,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没什么必要伤心。当然,也不要有人拍手称快“这(老)家伙终于挂了”就好,真那样的话,那将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对待它或许可以暂借李敖的话来用一用: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终于可以说回主题--遗嘱。中国传统所致,忌谈死亡,连带着死亡相关的话题都不谈。说起遗嘱,仿佛就是安排身后事,一种无可奈何之举。其实不然。我平时算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看遗嘱这个问题时却能有乐观的态度。在我看来遗嘱的意义绝对不在于什么身后事,有道是“死去原知万事空”嘛,遗嘱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醒自己:人生之中,什么最重要,什么自己最关心,什么自己最割舍不下,以及反省自己的人生态度。愿意写进遗嘱的必然是这些内容,与其事到临头再想,不如提早想个明白。

自从我家的小宝定出生之后,我就立下遗嘱,而且每年会找出来看看更新一下,借这个时候回想过去一年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目标。

遗嘱内容自然都是私人事情,不过我的遗嘱里还是有一两项可以公开。

一项现在还没办法决定:如果可能,我希望捐献器官,象眼角膜啊、肾啊之类的,我不懂医学,不知哪些可以捐哪些不能捐。但是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帮到别人。之所以说没办法决定是因为这个事情是不是得先办理相关手续?我看国外影视剧里是有什么捐赠卡的,急救时似乎医生也会先问有没有填过捐赠卡。中国的情况我不知道,无从下手准备,所以最大的可能是我想捐也没处捐。多说一句,仅限于捐献器官,捐献遗体做医学解剖之类的我不同意,我也有局限性。

另一项是决定:我死以后,遗体火化,骨灰撒掉,不要设坟立碑。我没有什么节约土地资源之类的高尚品德,只是想省去家人或后代的麻烦,有人去拜是给他们增添麻烦,没人去拜设坟则毫无意义,我不做这种事。骨灰撒在哪里无所谓,如果不会污染环境的话江河湖海都行,就近吧。拿去当肥料种田也行(我几乎忘光的化学知识仿佛记得骨灰应该是富含钾吧还是磷?),就怕以中国的传统,说出去之后种出来的粮食没有敢吃。唉,有些人就是这么奇怪,你说人只是碳水化合物没人听得进去,你说把房间家具位置换一换可以改变命运倒是记得清楚做得爽快。

这个话题并不沉重,不是吗?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我一定会推荐的书之一

老看见什么必读的书、必看的电影、必到的地方之类的文章。要想全读全看全去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还是实在一点,从过去读过的书里面挑出一些来推荐看看。想到一本写一本,所以应该是个系列。

我一定会推荐的书的第一本是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作为一个没什么科学素养的文科生,这是唯一我能看懂而且认为它的确解决了我许多困惑的一本书。除了对各种伪科学的驳斥之外,本书用最精炼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科学方法。至今我每次重读依然觉得获益匪浅。

《西方伪科学种种》一书可以作为它的补充,因为这本书的案例更加丰富。如果说《魔鬼出没的世界》在讲述原理,那么这本书可以算作实际应用。而且我重申:它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值得专门阅读。

先写到这里。

书非借而不能读

上周末借到一本书《魔鬼经济学》,手上的电子版不全,正好朋友手上有。

周一到今天全部看完。怎么说呢?按我个人的理解,本书可能主要讲述了经济学分析中忽略的变量以及反向因果关系的应用。我只能理解到这里,有时候我觉得这更象是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

大概就是这样,有兴趣可以看看,但期望值不能太高。

下雨、请客及其它

不出所料,上周六是个大阴天,春游计划再次推迟。没关系,一年有52个星期呢!

星期天请了两位好友来家吃饭。老婆和老妈的手艺真不错,做的菜颇受欢迎,几乎全被消灭。与江老大一起干掉一瓶长城干白,爽!

感谢两位赏光,更感谢叔叔阿姨陪俺家小宝宝一起玩~小宝宝特别怕生,回家后看到叔叔阿姨极不适应,抱着我的脖子不肯松手,最后竟然无声地哭了~玩了好久,才慢慢地熟悉起来,与叔叔一起踢皮球,与阿姨一起玩玩具屋子,后来还表演了跳舞,嗯,真棒!

家里地方小,接待能力极其有限,不能多请几个好友一起来,真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