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文字声音与影像

这几天一直没法子登录上来。没办法,只有用电子邮件来写。

最近开两会,我一直认为用那句”党委说了算,政府算了说,人大说算了,政协算说了“来理解各种政治新闻非常合适,至少到目前为止可以过滤掉许多脑残新闻。不过,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媒体语言这个老话题。

常看台湾综艺节目,发现时常会有节目效果一说,其实推而广之,新闻也一样需要效果。许多所谓的报道,特别是报道标题,越是耸人听闻越有吸引力,我看有些报道甚至不惜断章取义。例如对黄孟复关于房价的言论,两三万的房价对老百姓来说根本没有痛苦的标题(或提要)很容易让人联想成”何不食肉糜“。又比如互联网上被到处转载的李鸿忠抢夺记者的录音笔事件,各种文字版上的形容词铺天盖地,什么勃然大怒啦,什么拂袖而去啦,仿佛记录者亲身所见,其实听一听录音(很短),记者和省长两人都略带紧张,但双方交流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按我的理解,双方说话的声音都不约而同地变小了。如果先发录音,后看文字,我会觉得写文字的人有些无聊,但反过来看就不同了,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最重要的,确实有抢夺录音笔一事发生,没什么好辩解的。

我忽然想起了许久以前(1954年)白鹤门与太极门在澳门举行的比武,且看文字报道:

       第一回合,吴公仪用七星势,快步跳跃,陈克夫则采用白鹤拳对敌的双手向前架式,互相对峙。陈先攻,用游斗之法,一触即退,保持距离,不让吴近身施展太极的 长处。吴于稍探陈虚实后,便采用以静制动,等对手一近,就击其前臂麻穴,双手轻如打棉花状态。战至不久,吴穿破陈的护手,击中陈面,陈立即使出白鹤拳的 “豹子连环手”密集进攻,猛攻十多招,拳拳打近吴面部,逼吴至绳边。吴闪身出绳间,瞬间以“翻身撇身追”挂击,陈鼻部中拳流血,吴连环追击,双方以中路架式对打。由于陈鼻流血不止,染满白衣,评判主任何贤急忙鸣钟。
第二回合,陈绕步走了半圈,即使出“白鹤兜罗手”闪电击中吴的腰部,吴借力抽空左手,右手使出“肘底看槌”击中陈的胸部,跟着重击陈右前臂, 致令陈右手失去战斗能力,不得不高脚踢吴。裁判见两人似乎都动了真火,生怕再打下去会出事,有违慈善本意,即按钟叫停,此回合只打了一分钟。经评判团商量 后,决定战果为双方不胜,不和,不败,结束比赛。

真精彩呀!可再看这个: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y1Q07nJDTk/request_from=cpr

感觉如何?我只有一个感觉,文字是会骗人的。还是围城说得深刻:以前的人不识字,上人的当,现在的人识字,上印刷品的当。媒体语言,应做如是观。

没有评论: